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實踐協會 台灣社區

實習生週誌分享

每個學期與暑假,我們都有不同學校的實習生來協會實習,因此我們希望可以不定期分享實習生的學習心得,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我們的工作內容和理念喔!


註:照片為3/11社區廚房的豐盛共餐


----------


《社區工作與社會工作 - 柯盈瑄》

在社區貨幣的研討會議上,協會社工提到萬華當地青少年有餐食的需求,他們目前的狀況是今天南機拌飯有共餐就去那裡吃,後天西少有共餐就去那裡吃,我心想這是傳說中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吧!


會議上提到這樣的現況是希望能夠透過社區貨幣的勞物力互換機制,幫助這群可能暫時無法進入主流市場的青少年以他們所能付出的換取他們需要的資源。但不免也困惑為什麼協會不提供連續性的共餐,這樣不就解決問題了嗎?於是我在某天和社工一起吃午餐時,問道「如果社區青少年有用餐的需要,為什麼不提供這樣的服務呢?若是因為缺經費那就寫方案呀!」,他回應我:「當社工把所有東西都找齊了也做好了,這樣就完全沒有運用社區所擁有的資源解決問題。」我遲疑了一下,沒有接著說話。我問了自己到底什麼是社工應該做的?而哪些又是社區工作中不能忘記的?想起大二在個案工作的討論中,和老師談到我們面對個案時,除了給資源(舉凡現金、實物),還能做什麼?我那時候的答案是讓案主在未來能運用自身的能力解決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培力」。


回歸到上個學期在社區工作課堂中老師說的「社工的存在是為了成就一個不需要社工的世界」,後來我稍稍看見了自己的盲點,有時候會因為覺得自己是專業所以應該把問題解決,好像社區現象成為社區問題都是社會工作者說得算,面對問題時又當如何行動也是工作者要成為執行者。如果不這般「積極地」處理眼前所見的,頓時之間也有點茫然,不知道該從何做起才能讓社區動起來。但我似乎也因此越來越明白協會社工的立場與感受,社區工作沒有什麼正確答案,也不像個案工作或團體工作一樣擁有SOP流程,只有透過不斷的嘗試與思考,才能「推敲」出最適合這個地方的工作方法或者模式。


幾天後在社區發展與社區組織的課堂中,很巧地開始討論「社區能力」這件事,我稍稍明白了社區工作的觀點,不如個案工作往往以問題為導向的處遇,而是透過社區資產地圖的描繪使得工作者能夠看見、了解社區能力,並以內部為焦點、以關係(人與人、人與社區)作為推動,才開始接下來的需求滿足、問題解決。



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